加拿大*的入學測試——ESL英語科普
來源:
發布時間: 2021-04-12 10:19:48
編輯:
704
摘要:
ESL(EnglishasaSecondLanguage)是指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以英語外語(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EFL)皆指英語為其他非母語人士使用的情形或研究。這兩個專有詞匯跟語言學習和教學很有關系,也常用于人口統計學的領域。專有名詞和分類英語的勢力與影響遍布全球,…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是指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以英語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皆指英語為其他非母語人士使用的情形或研究。這兩個專有詞匯跟語言學習和教學很有關系,也常用于人口統計學的領域。
專有名詞和分類
英語的勢力與影響遍布全球,英語教學的狀況在許多國家很常見。在英語系的國家里,英語教學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教導欲在英語系國家居住的人,另一則是教導不打算住在英語系國家的人,這樣的分支形成兩種兩種產業,用著不一樣的專有名詞,遵從不同的訓練合格機制,組織不同的專業機構。重要的是,這兩分支的資金來源大相徑庭,前者為公立,后者為私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和課堂的組織方式。再者,英國與美國雖使用同樣語言,對英語教學的定義則有所不同,在實務或研究的使用上,更令人覺得混亂。
英語在非英語系國家的使用情形
以英語為外語(EFL)指的是在非英語系地區使用英語的情況,在學習者母國的正規學校課程的體制下,或是因游學等原因短暫造訪英語系國家的情況下發生。英語為外語的教學(TEFL)可在任何國家發生,不論是否為英語系國家。通常,學習EFL的目的是通過考試以滿足教育規范,或是增加職場晉升的機會。英語在這些國家并不是官方語言,但仍可能是學校課程中的一環,坊間也給付費的課程以彌補學校英語教育的不足。教師一般會假設學生對母語有一定的認識。我國[1]和伊朗的EFL期刊[2]都是研究英語為外語的國際期刊代表。
英語在英語系國家里的使用情形
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情況在英語系國家也很盛行,如英國和美國,因為對這些國家的難民、移民與其后代來說,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另一個例子則是前身為英國領地的英聯邦國家,英語雖然是官方語言,但卻不是當地人民的母語。
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英語的使用稱為英語為第二語言(ESL),但此名稱遭到諸多批評,主要是因為許多學習者已會兩種以上的語言,但贊成方提出反論,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并不假設英語為學習者第二個學會的語言("the" second acquired language)。
在英國、愛爾蘭和新西蘭,學者并不使用ESL,改用ESOL(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操其他語言者英語),TESOL一詞指的是針對這群人士做英語的教學。在英國,EAL一詞專門用來指涉初等與中等的教育體系下的英語,目的在于厘清英語并非學生的*語言,而是第二甚至是第三語言。[3]
通常來說,這樣的英語(美國、加拿大、澳洲為ESL,英國、愛爾蘭、新西蘭為ESOL)是為了能在新的東道國生存使用,如學校體制或是工作職場,在教教學時,教師并不假設學生已習得母語,此種的英語教學通常是東道國資助,以便新移民快速融入當地。一般來說,ESL的使用是在英語系國家發生,不過也可能在其他國家發生,如英語系國家在其他國設立的難民營,幫助未來新移民早日學習英語,但實際上這樣的例子相當少見。
在加拿大和澳洲,除了ESL,ESD(English as a second dialect;英語為第二方言)用來指涉加拿大為*民族或是澳洲原住民所設立的課程[4],這些民族長期使用克里奧爾語或非標準的方言,因此需要特別接受標準英語的教育。
概括性術語
以上的專業術語其實可以以單一術語概括,但全球英語教師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癟ESOL”一詞用于美式英語(包括加拿大),涵蓋TEFL和TESL的范疇,英式英語則使用“ELT”一詞,因為TESOL在英國教育體制下有特定的意思(如前所提)。
簡化英語系統
為了促進國際溝通交流,學者們目前已建議并發展了幾個簡化英語系統:
基本英語(Basic English):1930年代由Charles Kay Ogden(以及后進I. A. Richards)發展[5]
基本門檻英語(Threshold Level English):由梵·艾克(van Ek)和亞歷山大(Alexander)發展[6]
全球語(Globish):由Jean-Paul Nerrière發展
基本全球英語(Basic Global English):由Joachim Grzega發展[7]
核心英語(Nuclear English):由Randolph Quirk和Gabriele Stein提倡,但并未發展[8]
在簡易英語維基百科協同撰寫的英語,融合基本英語和慢速英語
英語學習者的困境
一般認為,當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困境來自于其母語和英語的差別程度(語言對比分析)。譬如,中文為母語的學習者就會比德語母語人士面臨更多的困境,因為德語跟英語較為相近,這樣的情形可套用在不同的母語人士學習不同的目標語(也就是第二語言)。詳細探討情形可參見第二語言習得。
語言學習者經常會犯句法和發音的錯誤,其主因為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影響,學習者可能把母語的文法架構不正確地套用至英語,或是以母語的發音方法套用至英語,導致發音不正確或發音困難,甚至是混淆同一字匯在兩個語言中的意思(見偽友),這樣的現象稱為語言移轉。然而,移轉的強度只有在初階學習者上較為明顯,然而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指出有相當多的錯誤并不是因為母語的影響,譬如說,英語的動詞在主詞為第三人稱單數的情況下須加上-s,許多不同母語的學習者都會忘記此文法規則而錯誤。
重要的是,學習語言不單指是學習詞匯和發音,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溝通困難,一個說中文的學習者在英國或美國教育情境下,并不重視課堂討論和互動,反而偏好由教師主導的講課模式[9][10],因此導致學習成績低落;在學習時,學生因為不了解英美文化,所以遇到與英美文化有關的詞匯或慣用語時會有理解困難的情況。此外,年紀、稱謂、地位、眼神接觸、肢體語言等差異也會對語言學習造成影響,所以學習語言不光只是將母語翻譯成目標語而已,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
英語母音的數量基本上依據不同的英語方言而定,如英國的公認發音就有 12 個單母音(發音時不起變化的母音)、8 個雙母音和 2 個三母音,然而標準美國英語(General American)有 13 個單母音、3 個雙母音和。由于西班牙語、日語和阿拉伯語的母音數量較少,所以說這些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聽、說這些母音時會有困難。
英語母語人士常常以非重讀央元音(schwa)取代非重音音節里的母音,如 Where are you from? 里的 from 在重讀時會有短捷的 'o' 音,然而在 I'm from London. 時非重讀,因此變成 schwa。有些情況下,非重讀母音會完全消失,如巧克力 chocolate 在西班牙語有四個音節,在英語時只有兩音節 choc-lit。
英語比起其他語言,重音會改變母音的音質特性,在一些英語方言中,an、en、in、on和un都是同一個發音,母語人士可以憑借句法結構來分辨如an able、enable和unable的意思,但是對于經驗較少的人來說較為困難。此外,學習者傾向將非重讀的母音過度發音,說英語時較不自然。
英語比較像是重音等時語言(stress-timed language),每個重讀的音節之間的時間都差不多,不論這些音節間還有多少其他非重讀的音節,德語及俄語也是這樣的語言。然而*上其他主要語言是音節等時,每個音節之間的時間相同,母語為這些語言的學習者容易間斷不連續,與英語人士說話時容易造成理解困難。重音在英文中有以下三種功能:
強調語意:重讀欲讓對方清楚聽到的字句,讓語意更清楚。
對比:為更正先前說錯的字句,使用正確的字時以重音加強。
加強歉意:重讀一般不重讀的助動詞(I really am very sorry)。
英語經常有語音的變化,如同化音(assimilation)、省音(ellipsis)和插音(epenthesis),加上單字界線模糊不清時,很容易造成學習者聽力理解上的困擾,如果學習者不使用連音的方式說英語時,他們的英語聽起來會太過于正式。
文法
時態、體、語氣:英語有大量的時態、語體和語氣的文法規范,其不同的用法語意上會造成語意的不同,如過去式 "I ate" 和現在完成式 "I have eaten" 的差別,進行式和完成進行式更是增加語意的復雜度。
助動詞的功用:英語學習者經常會覺得助動詞的用法非常難以掌握,包括否定用法(如He hasn't been drinking.)、疑問句主詞與助動詞顛倒形成法(如Has he been drinking?)、簡答用法(如Yes, he has.)和附加問句用法(如has he?)。更復雜的部分則是假助動詞 do / does / did,需要在現在簡單和過去簡單式的狀況下使用以上用法時使用。
情態動詞:英語存在滿多的情態動詞,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用法,如 "You must be here at 8"(義務性)的反義為 "You don't have to be here at 8"(非義務性,可選擇),然而 "You must not drink the water"(禁止)里的 "must" 與 "You must not be a native speaker"(推測)的 "must" 的意思不同。情態動詞的復雜用法需要學習者長久學習才能掌握。
熟語:英語存在相當多的熟語,如 try to learn、help learn 和 avoid learning" 的動詞組合的規范不同,學習者需要熟記。此外,犯錯"make a mistake"需使用"make"而不是"do",幫忙"do a favor"需使用"do"而不是"make"。
冠詞:英語的冠詞包括定冠詞 "the" 和不定冠詞 "a, an",大部分情況下,英語名詞都須加上冠詞,但有時候不必,這時候就稱為零冠詞。這幾種冠詞的差別基本上比較容易學習,但有些學習者的母語并沒有冠詞系統或是不同于英語的系統,所以較難上手。雖然冠詞的有無對于溝通的影響不大,但英語還是經常使用冠詞系統,所以學習者仍需習得。
字匯
短語動詞:英語的短語動詞,如 "look after"、"work out" 和 "make up for"等,經常有多重意思和句法構成形式,甚至同一短語動詞在美式英語跟英式英語意思也有可能不同,對于學習者來不容易上手。
派生詞:英語的派生詞需要大量的機械學習,譬如,形容詞可以用前綴 un- (如 unable)、in-(如 inappropriate)、dis-(如 dishonest)或 a-(如 amoral)等來否定。
字匯量:英語長久的歷史發展中累積了極大量的單字,部分來自于古英語,部分來自諾曼人帶來的拉丁文衍生字,(Schmitt 和 Marsden 指出英語是所有已知語言字匯量較大的語言。)學習者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學習。
詞語搭配:英語的詞語搭配指的是詞語經常一起使用的方式,如某些動詞只和某些名詞一同出現(如 ride a bike、drive a car),學習者如果錯用字匯的搭配時會造成對話者理解的困難。
俚語、口語體:英語人士在日常會話時,經常會使用大量的俚語以及口語體,學習者會發現課堂上所學的英語與實際情境的英語有所不同,對于語言接觸經驗不足的它們,可能會有點困難。此外,俚語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意思,常隨著流行文化變化,學習者不易掌握。有些詞匯錯用時甚至會冒犯到他人。
口語與書學英語的不同
*上大多的語言都一樣,書寫時的語域較口說時正式,此外還有以下差異:
英語方言
不列顛群島是英語發展的搖籃,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發音、腔調、字匯和文法。
在*各地的英語人士也可能發展獨特的發音方式、字匯和文法規則。
英語目前并沒有單一機構來決定哪一種方言為較正統的英語,不像法語有法蘭西*院來管理。
因此,在教授英語時,教師不僅得幫助學生學會針對情境使用正確的文法和字匯,更需要讓他們了解不同區域和文化,讓學生知道如何分辨所接觸的英語與他們學習的英語的差異。
英語能力測驗
許多機構發展了英語測驗來衡量學習者的英語能力,以下是常見的幾個英語測驗:
劍橋大學英語能力檢測系列(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ations):給18種全球性的測驗,包含:初級英語認證(Key English Test;KET)、中級英語認證(Preliminary English Test;PET`)、中高級英語認證(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FCE)、高級英語認證(Certificate in Advanced English;CAE)和*英語認證(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CPE)等。
雅思(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為英國、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等之英聯邦國家、以及歐洲多數國家官方認可之測驗;現今美國多數學校亦采用??荚嚪譃橐泼窠M與*組,供不同需求之用。
托福(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所發展之*英語測驗,為美國*共同發展和使用的英語測驗,加拿大、新西蘭、澳洲、英國及愛爾蘭也有采用此測驗。
多益(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所開發的商業英語測驗,全球120個國家有超過一萬間組織企業使用。
許多國家亦發展自己的英語測驗,如我國的大學英語考試以及我國臺灣的全民英檢。